前言 一起看見被害人
文.吳佳臻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副執行長
這是一本談被害人的書,由「惡名昭彰」的「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企劃、出版,許多人大概會覺得錯愕,「廢死聯盟也關心被害人?啐!」就是因為這樣,難道你不想知道為什麼?想知道邪惡團體到底安的什麼心?
「廢除死刑?如果你的家人被殺害了,你還支持廢除死刑嗎?」這是廢除死刑支持者經常要面臨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重大的犯罪事件可能造成有人重傷或死亡,而失去親人的痛苦往往是最難平復、最過不去的關卡,無論是誰。就算傷害並非發生在自己身上,目睹他人遭受痛苦而同感恐懼或悲憤亦是人之常情。
然而,充滿正義感和同理心的提問者通常預設「等你有親人被殺害,才有資格談廢死」,以及「犯罪被害人家屬一定會/要支持死刑」,似乎只有判死刑才能還被害人家屬公道,且只有執行死刑,犯罪被害人才能「了結」、才能「放下」。因著這樣的預設,經常,反對死刑制度的人就很容易被視為與被害人對立。但是對於廢死聯盟來說,「死刑存廢」與「被害人保護」並非互斥的兩件事情,如果「廢除死刑=不保護被害人」,那麼,現在台灣仍有死刑,就表示被害人保護工作做得很好了?被害人的正義獲得伸張了?換句話說,相信「死刑可以保護被害人、給被害人公道」,可能過度樂觀且罔顧事實。
被害人保護是另一個專業領域,資源有限的廢死團體無法越俎代庖,取代國家照顧被害人的責任。無論如何,廢死聯盟從二〇〇三年成立以來,到二〇〇七年開始有全職的工作人員,我們就開始思考「被害人工作小組」的可能性。這樣的夢想一直到最近幾年,才有些小小的開展。和一些犯罪被害人家屬、心理師的接觸之後,我們決定試著從了解被害人的聲音與需求開始,了解目前犯罪被害保護制度的實際運作,在推進廢死運動時同時也幫被害人發點聲音,為犯罪被害保護制度盡點微薄力量,因此才有本書的發想。
經過我們的拜訪,我們初步了解了台灣有保護犯罪被害人的專法《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以及全台各縣市皆有「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簡稱「犯保協會」)之分會,提供犯罪被害人經濟、法律、心理、醫療等各方面的協助。不過,犯保協會受法務部保護司指揮、預算從中央編列,每個分會要承受數百件服務個案,只靠二到四名專職人員,經費和人力不足的話要自己憑本事募款、聘請專案人員或志工,心理諮商和法律或各項專案工作也要想辦法連結資源。雖然是官方設立的機構,但其中的辛苦與壓力,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
接著,我們也嘗試認識被害者家屬,這是一段充滿感激與感動的過程。願意接受我們採訪的被害者家屬,需要有點勇氣,因此,當他們願意向我們重述他們的傷痛,我們只能表達無盡的感激,並且不能辜負他們的期待──將被害者的聲音忠實傳達。有的家屬對於司法制度無法理解也無法諒解,認為法律總是站在加害者那一方,保障加害者權利,卻不聽被害者的聲音。
的確,《刑事訴訟法》原本是為了避免國家在起訴和審判人民的過程,誤傷了人民的權利(輕則冤獄,重則喪命),因此不能不小心,必須謹守程序和各項原則,在被宣判有罪之前要堅守無罪推定原則、要有足夠證據才能判刑、要給予聘請律師辯護的權利。然而,這樣的程序正義機制在被害者看來,卻是處處為加害者著想的設計。這樣的訴訟制度設計並非台灣獨創,如何在司法程序當中納入被害者的聲音,但同時兼顧被告的司法權利,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與研究。
此外,我們在採訪時發現,有些被害人家屬為領取被害補償金感到不好意思,有的人感念於已經受到太多幫助而不願再提出要求,有的人覺得被害人的身份讓他們難以融入社會……。其實更多的被害者家屬是不想去回顧案件、也不想跟加害者再有牽連,回想起任何細節都是讓人不忍的,他們只想好好地過活,為眼下生活打拚。遭逢重大創傷的心,是不可能有痊癒的一天,那傷痛永遠會存在,如同逝去的親人永遠不會回來。因此,只能把眼光放遠,咬緊牙,努力讓自己活著。
我們非常感謝接受我們採訪的朋友,無論是被害者家屬或者加害者家屬,願意如此無私地分享他們的傷痛和經歷。我們期待社會能夠看見他們、聽見他們。我們也期待透過這本冊子的小小努力,可以鼓勵更多被害者家屬和親友,也讓我們得以見到:被害者不是只能當被動的受助者,他們也能展現主體性,為自己說話。期待眾人能將「被害」視為社會應該共同承擔的結果,而非由倒楣的個人自己受苦。期待我們的犯罪被害人保護制度能有朝一日拋去「施捨」的態度,將被害人保護與支持,視為國家的義務與責任。
在此,我們先放下死刑存廢的爭辯,將目光聚焦在被害人權益。本書的受訪者不需要認同我們廢除死刑的立場,而除了犯罪案件的直接受害者家屬,我們也訪問了被告的家屬。無論是被害者或加害者家屬,在我們看來,他們都是無辜的第三方,他們的心聲與經歷都同等重要。我們期待,這本小冊子能夠讓有意願了解被害人保護工作的讀者,對這一議題有些初步認識,並且對不同樣貌與需求的被/加害人家屬有所理解,不要再將他們視為面目模糊且只有單一需要的一群人。
而國家的責任,不只在於事後的支持系統,還應包括預防犯罪和減少被害人,因此,社會安全網的建立才是更重要的當務之急。期待我們的被害人保護制度可以從人權的角度出發,看見每個人的需求,聽見每個聲音,細心觀照每個受傷的心。
本書的出版,對廢死聯盟來說只是一個開始,後續要做什麼?能做什麼?取決於有多少人願意一起看見被害人,參與被害人運動。甚至能否有合適的人、合適的團體繼續往下做得更深、更好?我們深深地期待。
感謝名單(依筆劃排列):
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台中分會、台南分會、南投分會、新北分會、士林分會、高雄分會、台東分會)、歐洲經貿辦事處、法國在台協會、伍治中、呂秀梅、李家驊、林坤賢、林美秀、張秀珠、陳歆怡、陳靜如、柳颯颯、顧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