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被害人家屬解脫之終點

──《空洞的十字架》

東野圭吾著,王蘊潔譯,春天出版

初始,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小小事件卻是影響往後每個人物命運的重要源頭,讓不同個體的生命經驗緊緊交織在一起。這也使得這本書讀起來更加立體、真實。

作者以流暢且細膩的筆觸,帶我們一睹被害家屬在檢警蒐證、偵訊下受到的荒謬待遇,並試圖以書中主角中原及小夜子的角度,去闡述被害家屬的感受──「死刑」並不是被害家屬解脫的終點,那只是療傷旅程的中繼站。這其實也稍微點到了死刑的本質即為報復,而非贖罪。亦即,被害者家屬並不會因為殺人犯被執行了死刑而得到了救贖。更有甚者,有些加害者並不會視死刑為刑罰,而視其為他們既定的命運,他們可能不會因為被判了死刑而有所悔悟。如果是這樣的話,死刑有何意義呢?也許,死刑是很無力的?

作者也同步描述了其他殺死人的故事。只不過不同於死刑犯蛭川的毫不悔悟,在這些故事中,井口沙織因為殺了人一生備受心理折磨,好幾次自殺未遂,有嚴重的偷竊癮。仁科史也則用了一輩子去贖罪,他成為小兒科醫生,還救了一對母子……。

在這部小說中,每個「殺死了人」的事件似乎都指向同一種結果,但不同故事有不同的生命經驗,有不同社會結構的因素。「殺死了人」可能是一連串悲劇的結果。我們難道不該正視,濫用死刑以解決問題而帶來的問題嗎?每個獨特的生命故事,是不是該有更符合那段生命經驗的特有結局呢?死刑,該是所有問題的解答嗎?(文/蘇子庭)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