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想像到真實的探究
──《犯罪被害人保護之政策與法制》
許福生、林裕順、盧映潔等合著,新學林出版
《犯罪被害人保護之政策與法制》一書,係源自於法務部二○一一年所規劃之「犯罪被害人保護政策體檢報告」研究案,是由計畫主持人許福生教授、協同主持人林裕順、盧映潔、黃蘭媖、張錦麗等人所撰寫之研究報告。其中針對台灣犯罪被害人保護「整體政策規劃」、「犯罪被害人在司法程序上之權益保障」、「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犯罪被害人整合性保護服務」、「建立以修復式正義為內涵之刑事司法制度」等五大面向做一深度探討,探究分析亦分別從「背景說明」、「國際趨勢」、「現況檢視」、「問題分析」、「因應對策」等不同架構角度進行論述。
除此之外,本書中也蒐集臚列紐西蘭、澳大利亞、英國、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香港等地有關犯罪被害人保護的相關制度說明與分析,期作為台灣犯罪被害人保護政策之參考。
除上述書中內容簡介外,本書第六章亦收有盧映潔教授主筆之「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修法草案」、「犯罪被害人訴訟參加制度修法草案」。全書內容從理論背景回顧到現況檢視,實務問題分析與如何進行修改和修法的建議(草案)等,內容詳盡,是有意了解我國犯罪被害人保護的政策法制脈絡以及窺見優劣利弊等等,很好的一本有深度的工具書。
重視犯罪被害人保護是人權進步的象徵,從西方的思潮演進到我國立法形成意志實踐,皆可看得到重視被害人及其人權保障的現象。我國現行的「犯罪被害人保護法」較著重在「被害人」的經濟金錢補償,條文內容對於補償金的審查和限制、發放有較多的著墨。在其他關於犯罪被害人的協助上,雖有條文內容的提及,但卻不明確。讀者在閱讀時,可參考本書的內容與現行法條內容做一交叉比對,對於理解上會有更好的效果。
至於犯罪被害人參加訴訟制度,可以提高犯罪被害人在訴訟程序中的地位,且也有助於犯罪被害人更加了解訴訟進行程序,以及對犯罪事實行為發生的釐清等,都對犯罪被害人走出傷痛心靈重建有莫大的幫助。讀者亦可透過本書相關內容進行了解。
最後,在這本較偏學術性論著與法制政策面的論述邏輯脈絡書中,讀者雖可對犯罪被害人保護的政策法制有更深一層認識,惟基於犯罪被害人角色身分經歷的親身論述,在此書全以第三人客觀的敘述立場下,似乎少了點親身經歷的言說,以讓我們更了解被害人。
再者,對於犯罪被害人制度與執行的檢討上,本書的分析已十分詳盡,惟如果僅假設被害人在實際的生活中經過綜合協助之後即會消失,或者不再被認為是被害人,而忽略了檢討應在「犯罪受害者保護協會」及修法和補償金審議的各個階段或團體中,應邀請犯罪被害人參與這些團體或加入討論,如此才能真正傾聽犯罪被害人代表的意見,制定更適合犯罪被害人的政策與法制,讓犯罪被害人能被我們平等尊重。因為更多的協助與支持,才能讓犯罪被害人不再感受到偏見與歧視,而更能積極的表現自我與活出自信。(文/林作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