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害者家屬的代罪羔羊人生

──《信》

東野圭吾著,張智淵譯,獨步出版

在珠玉滿布的東野圭吾作品集中,《信》是讓筆者揪心指數前三名的一本。人生的分岔道往往真的不如勵志話語所告訴你,都是可以選擇的。往往在一個轉折、社會的角落中,加上政府的失能等等,人就會掉進坑洞縫隙裡,萬劫不復。

小說中,因工作受傷而失業的哥哥顯現了職災與勞工權益的問題,他為了籌措弟弟的大學學費而奔忙,也點出了公平普及的助學貸款之不可得。哥哥接著鋌而走險潛入豪宅行竊,不慎失手殺了屋主,從此改變了兄弟倆的命運。

哥哥的人生暫時成了簡單的入獄服刑單行道。失去了自由,卻也彷彿受到了無塵室的保護,藉由隻字片語的書信往返,和唯一的親人弟弟保持聯繫,想來真是很單純的快樂。而弟弟呢?求學夢碎,工作碰壁受歧視,談戀愛被逼著分手,尋求夢想道路中斷……,一件一件倒楣事逼著他痛苦不堪。身為罪犯的唯一親人,即使想抗拒、想抓住微亮的曙光力爭上游,卻也擺脫不了黑暗籠身、只能成了罪行的代罪羔羊。

筆者素來熱愛像《信》這類的「社會派」推理,大過「本格派」推理,原因在於,後者著重的華麗殺人技、解謎等等其實不是人生重點。反之,社會派推理小說中的加害者、被害者與雙方家庭故事,跟著劇情轉折,則是通通立體清楚躍然紙上了起來。而且,有些真實的人生簡直比這些編撰的故事更加慘烈糾結。此外,小說裡談到的勞動權益、社會福利等議題,真實社會中的狀況往往又比小說情節更加殘酷不堪。掉進書中,有時也僅是超脫放鬆的一種方法而已。(文/黃小奈)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