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路漫漫,從恨天至寬恕
──《哭泣的樹》
娜欣・拉克哈(Naseem Rakha)著,趙丕慧譯,三采出版
薛普善良體貼,而且擁有過人的音樂天賦,卻在十五歲時死於槍下。傷心的艾琳與她的丈夫將愛子葬在山中,墳旁伴著一株枝葉稀落的紅松。紅松的綠穗上綴著黃色小珠,猶如在哭泣的樹。哭泣的樹有淚,但哭泣的家只有無盡的深淵。艾琳曾經那麼相信,唯有死刑才能還給她原本完整的生活;但就在凶手的行刑日確定後,她卻不再那麼肯定了。
本書作者娜欣・拉克哈在一次和平集會中認識了艾巴・蓋兒。艾巴告訴娜欣,她剛去一所監獄探望朋友。進一步追問後,娜欣才驚訝地發現,這位在服刑的朋友,竟是二十三年前殺死艾巴女兒的凶手。究竟艾巴是如何從滿心仇恨,而慢慢走到向凶手寄出第一封原諒的信?而這封信,又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後來,蓋兒還成了美國犯罪受害人組織「謀殺案受害者家屬人權促進會」成員之一。娜欣是位記者,但她沒有「報導」這個故事,反而寫出了《哭泣的樹》這本虛構小說。
《哭泣的樹》並非改寫艾巴的真實故事,但試圖藉由小說中女主角艾琳的喪子之痛,重現艾巴從恨天而至寬恕的漫長歷程。進一步看,本書也探討死刑與家庭之間的關係。我們以為死刑可以處理個人犯下的錯誤,也能撫平個人遭受的傷痛;但本書告訴我們,個人背後的家庭(無論是加害者、或被害者的家庭),才是死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除去家庭因素,我們就難以掌握死刑議題的全貌。(文/李仰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