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與悲傷,到底是什麼?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

艾蜜麗.佛利德〈Amelie Fried〉文,傑基.格萊希〈[Jacky Gleich]〉圖,張莉莉譯,格林文化出版

在一場喪禮上,小小孩看見棺木露出爺爺平常搭配西裝穿著的黑皮鞋,他很想知道「爺爺到底有沒有穿西裝」?

死亡到底是什麼?連大人也解釋不清楚。死掉的爺爺現在到底在天堂還是在墓地?一個人怎麼可能同時存在兩個地方?在天堂的是靈魂嗎?靈魂又是什麼?原來死掉的爺爺不會再回來了,小小孩回憶平日與爺爺相處的點滴,才理解爺爺真的不在了,小小孩這時才感到悲傷。但悲傷到底又是什麼感覺呢?悲傷讓你的胸口有點刺痛,又彷彿胸口有個洞。小小孩感到「悲傷」的時候,就對著爺爺的照片說話,向爺爺保證「我不會忘記你的。」隨著時間過去,新的一年到來,小小孩胸口的洞似乎慢慢變小,胸口也不再刺痛了。(文/吳佳臻)

雖然悲傷,但不要忘記微笑

──《好好哭吧!》

葛倫.林特威德〈Glenn Ringtved〉文,夏綠蒂.帕迪〈Charlotte Pardi)圖,賴美玲譯,大穎文化出版

四個年幼的兄弟姊妹圍坐在餐桌,在桌角坐著的,是身披黑袍的死神,祂是準備來帶走生了重病的祖母。四個孩子不希望親愛的祖母被死神帶走,因此他們想盡辦法拖延死神。死神告訴他們一個故事,一個關於悲傷、哭泣、快樂和歡笑的故事,「如果沒有死亡,又怎麼能突顯出生命的價值?」生命就是這樣,有開心、有悲傷,也因為有這些不同的元素,生命才更顯得珍貴與值得珍惜。孩子們似懂非懂,然而,他們瞭解生命的前進是無法阻擋的,如同他們無法阻止死神帶走祖母。祖母走了,活著的人就好好地哭吧,雖然悲傷,但千萬不要忘記微笑。(文/吳佳臻)

逝去生命留給生者之禮

──《獾的禮物》

蘇珊.巴蕾〈Susan Varley〉文、圖,林真美譯,遠流出版

《獾的禮物》原文直譯是「獾的臨別贈禮」。一個生命逝去,肉體雖然離開了,但是生命走過的痕跡和親友共享的記憶,是留給生者最好的禮物。

獾已經「老到知道自己就要死了」,因此,他並不害怕死亡,只是放不下身邊的那些好朋友。某天,獾在睡夢中靜靜地離開了,森林裡的動物無不感到傷心、沮喪。如何面對好友至親的逝去?如何面對我們的悲傷?好友們想念獾的時候,他們會聚在一起回憶獾帶給他們的歡樂和獾教會他們的事情,無論是剪紙、溜冰、還是烘培,這些都是獾留給大家的臨別贈禮。(文/吳佳臻)

失親者的相互取暖

──《狐狸的電話亭》

戶田和代文,高巢和美圖,郭淑娟譯,和融出版

失去丈夫的狐狸媽媽因為有著小狐狸的陪伴,她才比較不那麼悲傷。但是,母子倆相依作伴的愉快日子,卻在小狐狸驟逝之後戛然而止。失去小狐狸的狐狸媽媽非常傷心,哭到沒有力氣。某天,狐狸媽媽在山腳下的電話亭遇見一個經常前來打電話給媽媽的人類小孩,她想像這個小孩是她的小狐狸,默默在一旁與他對話,假裝小狐狸正在打電話給自己。

人類小孩讓狐狸媽媽回憶起小狐狸過去的種種,彷彿有人在冥冥之中安慰著她。雖然人類小孩不再來打電話,電話那頭也沒有人回應,但是狐狸媽媽已經不再傷心,因為小狐狸就像個小火苗般永遠活在她心中。這個帶著日本鄉野傳奇色彩的故事,溫暖了失去孩子的媽媽,也安撫了傷心的人們。(文/吳佳臻)

不捨的、孩子的復原與療癒

──《小傷疤》

夏洛特.孟莉克〈Charlotte Moundlic〉文,奧力維耶.塔列克〈Olivier Tallec〉圖,李旻諭譯,聯經出版

這是一本從幼年孩子角度出發的書,隨著故事貼近孩子的感受,令人心疼不捨,但卻又能從中找到復原與療癒的力量。

孩子的母親過世了,年幼的孩子抗拒接受這個事實,他發怒、哭泣、吃不下、睡不著……。成人以為孩子不懂死亡,以為孩子很脆弱,但是,孩子可以正視自己的感受也懂得觀察身邊親人的反應,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能力去面對悲傷,也有能力復原,甚至關照身邊的大人。

失去媽媽的孩子關上窗戶,因為不想讓媽媽的味道散去;他摀住耳朵,因為不想忘記媽媽的聲音;他閉上眼睛,怕爸爸看見他那雙像媽媽的眼睛,並且想像媽媽還在身邊,安撫他跌倒受傷的疼痛。最後,孩子知道媽媽活在他的心裡不會離開,當生活逐漸回復常軌,傷疤也不知不覺地癒合了。(文/吳佳臻)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